跨越三種文化的津巴馬爾地夫布韋華人留美女博士
  原標借錢題:跨越三種文化的津巴布韋華人留美女博士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劉暢):今年33歲的石月是讓人過目不忘的氣質型美女。高挑的身材,白皙的皮膚,簡潔時尚的穿著,一雙愛笑的會說話的眼睛,站在一群津巴布韋人中間分外搶眼,如果鼎曜餐飲製冰機猜她是一位模特也不過分。而這位美女的真實身份卻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專業博士,現任美國亞馬遜旗下Kindle電子書的設計師。
  石月1980年出生於中國,9歲時隨父母移居津巴布韋,在首都哈拉雷度過了11年的小學、中學時光,後考入美國大學深造,目前定居美國。她的經歷可以算是津巴布台北港式飲茶韋第二代華人的代表。
  在國內時,石月的父親是汽車維修工人,母親竹北買房是化驗員,父母工作勤勤懇懇,維繫著小康之家的生活。對於石月來說,她的童年雖不富裕,卻也無憂無慮。但是,自從9歲那年和父母來到津巴布韋之後,一切都變了。
  父母把她送到當地一所口碑很好的教會學校讀書。她至今還記得,剛到學校的時候,她什麼也聽不懂,老師佈置的作業不知該怎麼做,這對於從小就比較好強的她來說非常痛苦。她只有硬著頭皮聽課,不懂的地方向同學請教,仔細聽同學和老師的對話,用了三年的時間,終於能夠自如地聽課、交流。
  她的父親對她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,認為學校里教的數學太簡單,就找來中國的教材督促她做,做錯一道題要再罰做十題。小石月也很爭氣,在突破語言關之後,成績門門優秀,總會拿著“A”回家。但她有時候也會覺得有點委屈:“同學考試得個‘B’,她的父母依然會鼓勵她做的不錯,而我每次都是‘A’,父母卻覺得理所應當,偶爾一次‘B’,回到家就會面臨暴風驟雨。”
  石月說,亞洲孩子學習普遍都很刻苦,認為成績不好是件丟人的事情,而當地的孩子就沒有這種壓力。
  石月面臨的另一個困難是交朋友,她說,剛入校的時候,總是黑人孩子一起玩,白人孩子一起玩,就是沒有人願意和她這個中國孩子玩。她只好和那些不是特別受歡迎的人交朋友。在學校里,書獃子不受歡迎,同學們認為整天學習的人不酷,她就假裝不愛學習,回到家裡再偷偷努力。
  津巴布韋中學採取的是英國的教育制度,考卷都是從劍橋大學寄過來的,可以用中學考試的成績直接申請大學。石月憑著優秀的成績,申請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。
  剛到美國時,20歲的石月又一次面臨著環境改變帶來的考驗。她說,和津巴布韋相比,美國更開放,支持同性戀,她身邊就有不少同性戀朋友,這在津巴布韋是難以想象的。而且美國更平等,沒有津巴布韋白人與黑人之間明顯的等級區分,對一切體力勞動者都很尊重。而在津巴布韋,就很少有人對黑人服務生說謝謝,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。此外,津巴布韋的英式教育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材料,它看重的是你能做到多好。而美國的教育則註重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題目做好,這總讓她有一種緊迫感。
  在大二選科的時候,石月覺得物理專業雖然比較難,但可以運用於很多領域,是一門實用性強的學科,所以選擇了物理專業。從麻省理工大學畢業後,她又考上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繼續深造,這一讀就讀到了博士畢業。在問到和美國同學比起來,她有什麼優勢時,她說,“美國的同學很聰明,但他們遇到難一點的題就放棄了,放棄得太容易。而我必須堅持把它做出來。”
  石月在物理學博士期間研究的是納米領域下的微型機電系統,研究的項目可以運用於汽車、手機的定位、糖尿病的血糖測試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監測等。讀物理學博士期間總是需要做大量實驗,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。從小對石月嚴格要求的爸爸非常心疼她的辛苦,一改以前嚴格的家風,總是勸她不要太累,學習不要太較真,倒是需要石月反過來安慰爸爸。
  石月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,她的專業論文多次發表在世界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——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主辦的雜誌上,並作為百裡挑一的學者在協會論壇上發言。
  博士畢業之後,石月在亞馬遜找到工作,負責Kindle電子書的設計工作。她說,她喜歡自己設計研發的產品被人們所使用,這讓她有很強的成就感。雖然工作的內容和學校里學的領域並不相關,但讀博讓她具備了快速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這種能力在工作中一樣適用。
  因為離開中國的早,石月的中文已經說得不是特別流利,也無法看懂中文書,但她對中國文化還是頗感興趣,回家的時候會和父親學學中國詩歌和毛筆字,會從網上和電視上瞭解中國的歷史,還會給打三國游戲的美國朋友講三國演義的故事。
  今年才三十齣頭的石月已經經歷了中國、津巴布韋、美國三種不同的文化,她說,這是一段與眾不同的經歷,每段經歷都教給她了很多東西。中國的文化和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學會了做事情的堅持與踏實,以及做人的謙遜態度。津巴布韋人的知足常樂也讓她學會做事不急不躁,享受生活。而美國的教育則教給她創新與思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nvydfic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